南医大四附院风湿免疫科收治一位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产妇,经生物制剂治疗两周后快速有效地控制了病情,恢复良好。
患者女性,24岁,因“全身皮疹20余年,加重伴发热5天”于10月17日经产科转收入我院风湿免疫科。患者约20年前始发现全身散在皮疹,伴脓疱、瘙痒,明确诊断“脓疱型银屑病”,平素病情较平稳时无治疗,加重时外用药物治疗,平均每3年有1次病情加重。1年余前因病情加重,于皮研所注射司库奇尤3次共6支后皮疹基本消失,随后即怀孕并停药。孕期皮疹逐渐加重,但尚可忍受,未治疗。
患者于我院产科因胎位不正破腹产下一男婴,体重3kg,产后当日下午即出现发热,Tmax 39.5℃,C反应蛋白(CRP) 155mg/l。患者全身满布皮疹,大量、大片状脱屑,伴疼痛,四肢及颜面部明显水肿,翻身亦困难。入院后查超敏C反应蛋白 240.14mg/L,ESR 79mm/h;血清白蛋白 27.2g/L,钾 3.19mmol/L,钙 2.04mmol/L。诊断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风湿免疫团队予以生物制剂司库奇尤单抗300mg皮下注射,并补充蛋白、钾及钙剂。治疗后第2天,体温峰值下降,3天后正常;第3天面部皮肤基本正常,全身皮疹脱落较前有所减少,1周后手足皮肤均正常,2周后躯干无脱屑,仅小腿少量红疹。复查白蛋白升至正常,炎症指标CRP、ESR亦明显降;并恢复自主活动,快速有效地控制了病情,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及心理压力。
专家解读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 是一种因环境因素、多基因遗传控制、免疫介导的皮肤病,典型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于一处或全身广泛分布。临床分类包括:1、寻常型银屑病;2、关节病型银屑病;3、脓疱型银屑病;4、红皮病型银屑病。寻常型最为常见,其他类型可由寻常型转化。其次较为常见的亚型为脓疱型,临床分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局限性即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和肢端皮炎性脓疱型银屑病。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大多急性起病,由感染或者药物使用引起,临床表现为在银屑病皮损基础上出现密集的针头至粟粒样大小的浅在性无菌小脓疱,表面覆盖着不典型的白色鳞屑,之后脓疱会迅速增多增大,在数周内泛发全身,常伴高热、关节痛,低钙血症、低蛋白血症等。该患者表现为产后突发加重。
以往治疗常为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和环孢素等,此类药物疗效确切,但起效慢,不良反应较多,且容易复发,甚至治疗失败。近年来随着对免疫系统特定成分(包括细胞和分子)功能的研究和对风湿病免疫机制的研究深入,以及生物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除了肿瘤等疾病外,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如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目前生物制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细胞因子拮抗剂,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戈利木单抗和培塞利珠单抗;白介素1拮抗剂,如阿那白滞素和列洛西抗;IL-6拮抗剂,如托珠单抗;IL-17拮抗剂,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其他等。2、T细胞调节剂,如阿巴西普;Th17细胞调节剂,如曲利单抗。3、B细胞调节剂,如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其中司库奇尤单抗在银屑病中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前需做好感染(如结核、肝炎等)和肿瘤的筛查,用药期间也需注意随访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保证持续用药的安全性。